以往由於在工作上的需要,對於政府單位需要提出一些新看法、新案例及新的政策規劃,所以涉獵書籍大多數都是國外的翻譯書為主,這樣才比較會有全球觀、政策議題才會新穎,也能符合法人政策幕僚所謂的高度與專業。可是,這些推動策略符合台灣產業現況與需求嗎?一味的模仿國外案例,便能協助台灣近年來重視的數位內容產業、資通訊產業、電子商務產業等,促使企業發展創新並能突破服務的疆界嗎?在拜讀了黃俊堯教授所著「看懂,然後知輕重」這本書,並參與黃教授所親自主持的讀書會,體會到了台灣的數位空洞現象,數位空洞指的是:台灣企業在數位發展上,見樹不見林,因為台灣企業普遍不將數位發展看成事業經營整合的一塊,而是把它視為多出來的一塊,並沒有下足功夫去深耕、經營,如此現況值得令人深思。
互聯網(Internet)商業應用,可說是台灣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方向,因為台灣資通訊、高科技的製造業很強,技術好、效率佳、創新速度快、成本計算得當,許多在互聯網商業應用上所使用的資通訊產品,幾乎都有MIT的影子,也因此台灣品牌大廠重視「硬帶軟」策略,不斷推動著大量的加值服務產生,但是製造業思維所生產出來的加值服務,背後總有著大量成本計算的影子,反正有就好,卻不夠精緻,搔不到客戶的癢處。而這群掌握台灣製造業發展的高階幹部,是否能深刻體會這短短10多年來,急速發展的網路及數位科技,已經帶來了全新的消費者市場需求及變化?或者能結合製造業優勢,建立出加值服務的帶領性與創新性?通常不然,這或許是造成台灣數位空洞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
台灣社會的多元價值環境下,使得服務業有機會在互聯網的商業應用上,持續發揮著許多的創意,這些在互聯網商業應用上發展良好的服務業,通常是電子商務、網路社群、搜尋引擎優化、數位行銷、數位內容、數據分析等原生的數位科技創業家,應用模式包含:SoLoMo、O2O、Big data、IoT等多元型態,而這些創意的加值服務,卻鮮少與中大型的製造業及傳統服務業相互結合,以致於商業服務的規模不容易擴大。若以連鎖加盟品牌、百貨公司、便利商店等中大型服務業來看,多數企業初期在規劃使用數位科技的策略,主要是為了降低經營成本、加速經營效率,通常未能在第一時間,就將發展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核心戰術,納入公司重要的營運策略中。
以台灣百貨公司為例,經營團隊追求的是店家進駐租金、坪效營業額、客戶到店率與消費金額,所以希望客戶進店消費不要使用手機或APP,以避免看到喜歡的商品,卻到電子商務平台去比價或購買,淪為展示間現象(show
rooming),降低了現場消費意願與金額,所以官方網站總是僅僅介紹品牌、樓層、服務等資訊,不會在官網上或應用APP來賣任何商品;但反觀日本新光三越百貨、美國Nordstrom百貨,卻不放棄新型態的消費者應用互聯網習性,以全方位零售(Total
retail)的發展概念,不論在虛實通路環境下,讓他們的消費客群逛到哪裡、就買到哪裡!因此,台灣傳統服務業的成功經驗,常常造成上位者參照過往的成功經驗進行決策,對於互聯網的商業應用總是不夠在意,這也是造成台灣數位空洞的另一個原因。
再來談談工作上的狀況,今年初曾經去爭取政府的4G計畫,法人扮演著政策幕僚及產業推動的雙重角色,該計畫是期望運用4G無線通訊的特性:頻寬大、穩定性高、涵蓋率廣,又具備了多工處理技術,協助各類型的產業發展出新型態的行動加值服務。我們團隊當時以網路社群為題進行準備,希望透過口碑行銷、數位影音、O2O導店合作等方式,促進數位科技創業家與傳統產業合作發展新的服務樣態,但可惜後來有關網路社群的提案幾乎全軍覆沒,因為計畫的審查委員看不見、摸不著這些網路社群,而他們通常也並非是這個領域的使用者(TA),因此這類型的互聯網應用,總是未受青睞!這些審查委員沒有政策制定經驗嗎?沒有產業上的成功經驗嗎?沒有學術上的優秀成就嗎?不,不是的,只是在這股數位浪潮的推波助瀾下,商業模式的「賞味期限」已經越來越短,變化未來越快,所以主事者、決策者、政策制定者,如果此時此刻沒有親身參與數位科技的演變,就會產生擬定決策或政策的落差,也會使得台灣數位空洞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呀!
最後,引用黃俊堯教授書中的一段話:數位空洞通常是許多商業環節上「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數位發展、槓桿應用大局,所可能導致的另一型競爭力危機。而我們法人在執行專業幕僚的工作上,也該深度檢視台灣產業面臨現況與機會,在未來的政策規畫上,無須盲目追逐新意或仿效他國案例;而且之前也常見到許多新的政策,總是先喊了口號出來,卻因主、客觀環境未能配合而失敗,但是後來當正確的時機到來時,政策已經退燒,無法投入資源引導產業發展,實在甚為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