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要捐贈物資給社福機構,卻不知道該捐給誰?又該怎麼捐?這時你會怎麼辦呢?」為了解決捐贈者與受贈者之間,因資訊不對稱而造成的捐贈效益不彰,陳家銓和邱珮瑜成立了台灣第一個以募集物資為服務訴求的社會企業-iGoods愛物資,用類似網路購物平台的經營模式,提高物資募集效率與準確度。
結合物流經驗 開創物資捐贈新模式
從事網路購物中心物流的陳家銓,因為工作認識了專長為網站企劃的邱珮瑜,兩人對於弱勢議題的關注,讓他們變成「一起做公益」的好朋友,在2014年募集聖誕物資的過程中,陳家銓和邱珮瑜發現傳統的物資募集方式,容易發生物資過剩的窘境,捐贈者也常因為資訊不足而捐錯物資。
物資過剩或捐錯物資的問題,往往造成社福單位額外的人力負擔,陳家銓說:「也許只要前期的資訊正確,就能夠省去後續的複雜整理工作。」對此兩人認為台灣社會需要有一個平台能夠彙整各社福機構所需物資,減少因為資訊重複造成的物資過剩。兩人因而結合各自在物流及網站企畫的工作經驗,一同創辦物資募集平台-iGoods愛物資。
iGoods愛物資網站清楚說明社福機構所需物資的數量及規格,結合優惠物流運費,讓捐贈者只要在網站頁面確認自己希望捐贈的物資符合社福團體的需求,並依物資尺寸點選適合的包裹運費,就會有物流公司到府收件,將物資送到有需求的社福團體手中,透過類似「網路購物平台」的經營方式,降低捐贈錯誤的發生機率、即時管控物資數量,並減少物資傳遞的所需成本。
透過捐贈行動 理解社會議題
目前在iGoods愛物資上刊登物資需求的社福機構共計45間,以教養院、地區性的關懷協會為主,陳家銓表示,iGoods愛物資的目標不在於增加社福機構的數量,而是盡力提高捐贈物資的達成率,將來也會開發APP等介面,讓捐贈行動更為快速且便利。
此外,iGoods愛物資也希望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包裝捐贈行動,讓捐贈者透過捐贈行動,接觸自己原先不熟悉的族群、關注不同面向的社會議題。例如:2014年底,愛物資舉辦「街角的祝福」街友物資捐贈活動,透過跨界合作及活動包裝擴大議題影響力,讓捐贈者跨出生活舒適圈、理解遊民議題。
每一份物資 都是一份禮物
除了達成物資捐贈過程中的數量管控、需求明確、資訊精確、搜尋正確、便捷物流等五個目標外,陳家銓和邱珮瑜也希望讓社會大眾理解:「捐物資就是捐一份禮物」。
陳家銓說:「捐贈物資是送出用不到的好東西」,愛物資嘗試在活動、網站及專欄等多個平台傳達這個理念,讓社會大眾修正「捐贈物資是丟掉家中無用東西」的傳統思想,在回應社福團體需求、尊重社工專業的前提下,有效率且有效地捐贈物資,並藉由網站資訊匯集和方便的物流系統,降低社會大眾的捐贈門檻。
給青年科技慈善家:努力驗證 勇敢實踐
訪問的最後,陳家銓和邱珮瑜被問到,能否根據自身經驗給將來的青年科技慈善家一些建議,陳家銓說:「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缺有創意的點子或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最難的是實踐的那一步。」鼓勵青年科技慈善家凡事都要先付諸行動,才會知道到底可不可行。
邱珮瑜表示:「當有新點子後,不管用任何辦法,在真的做出來以前,必須經過不斷地驗證和思考」兩人在發現物資捐贈的問題後,為了驗證自己的構想能否實際解決問題,不僅訪問社福機構,也藉由問卷了解捐贈者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修正原先的構想,才有了後來的愛物資。
以上原文出處:http://www.ensit.tw/?p=3379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 1年有500多萬名善良的台灣民眾愛心捐款,捐款金額高達427億元,而且錢捐出去後大多認為「人在做、天在看」,不太在乎錢用到哪裡,是不是真的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或著落入有心人的口袋中?往往不得而知。iGoods愛物資平台, 專注於物資捐贈,直接讓社福單位採網路購物模式,募集所需之物資,且即時更新短缺數量,不浪費捐贈者的善心,同時也讓愛心更透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把愛捐進心坎裡!
【iGoods愛物資 官網】http://igoods.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