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5

中國大陸自貿區對臺電商是偏方還是良藥

圖:上海自貿區一景
資料來源:網路圖片

【自由貿易經濟示範區的意涵】
自貿區一般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雙邊或多邊的自貿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通過簽署自貿協定,在WTO最惠國待遇基礎上,相互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像是北美自貿區、陸日韓自貿區等。另一種是各國內自行設立的自貿區,把該國的特定領土視同關外,國外業者可享有免稅及相關監管制度,而本文要探討的中國大陸自貿區,即為此種類型。

【中國大陸自貿區蓬勃發展,有助全球外商進入】
今年中國大陸最熱門的經濟政策之一就是自貿區的設立。自2013929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後,今年4月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拍板下,廣東、天津、福建也相繼在特定區域內跟進自貿區的設立,同時上海自貿區也擴大營運範圍,宣示自由化意味濃厚,這是中國大陸以一種新常態的開放態度,推動經濟轉型下的區域經濟整合戰略,銜接「一帶一路」的政策,迎向與挑戰全球經貿的重要佈局。
中國大陸自貿區採負面清單表列的方式進行相關規定,這代表自貿區內重視市場機制,減少法規與政策的干預,在經濟開放上放寬限制。隨著以上海為首、帶動的天津、廣東、福建的「1+3」自貿區政策,可以推估未來中國大陸的自貿區戰略佈局只會更深與更多,藉由現在的自貿區試點效果,在中國大陸各地複製更多的經濟開放佈局。

【自貿區對臺電商優惠政策有哪些】
前文提過,自貿區內是採負面清單的方式進行管理,而上海自貿區2013年成立之初就發布了第一波的負面清單,總計190條,2014年減少到139條,今年再度縮減到122條,調整幅度達到12.2%,且同時適用於其他3個自貿區。
到底在這些優惠或取消限制中,自貿區對電子商務業者提供什麼樣的優惠,整理說明如下:
1.      最早實施ICP申辦優惠:
早期中國大陸對外商申請網路經營許可證照(ICP)有持股比例的限制,一直到上海自貿區在2013年成立的時候,還是將電子商務與網際網路視為列管項目,但在今年年初,上海自貿區已宣佈外商申請ICP時可100%持股,代表自貿區對外商經營電子商務特許的支持,縱使現在這一項政策已在全中國大陸各地區都可比照辦理(6月底新聞),但這仍不可否認自貿區在此方面起的帶頭作用。
2.      保稅進口功能:
而除了ICP外資持股無限制外,自貿區對電子商務企業最大的利多應在保稅進口的功能,今年兩岸小三通已正式關閉,同時配合中國大陸海關56號文的出台下,未來跨境電子商務將全部納入監管, 跨境電商逐漸走正貿模式發展。在業者必須走正貿的要求下,自貿區因視同關外,所以臺商可以暫時將貨品預先以保稅方式進口入倉,消費者下單後,商品通過中國大陸國內物流快遞公司在海關、國檢等監管部門的監管下快速通關,繳納個人物品行郵稅出關區後,再配送達消費者手中。以上海自貿區為例,自推行至今,進口平均通關時間較區外減少41.3%,這有利於臺灣電子商務企業未來朝量多且正規的貿易管道發展。
3.      金流與商檢等優惠:
除保稅功能與檢化報關流程外,未來自貿區還將研擬商檢的優惠通道,另外配合跨境人民幣結算、雙向資金等金融創新業務,有助臺灣電子商務發展。

【各自貿區功能與定位不同,臺商應選擇有利者進入】
由中國大陸自貿區的設立地理位置來看,未來國務院正打造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以及福建海西區等,做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引擎。其中廣東自貿區重點可能在於連結港、澳;天津承擔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自貿試驗區戰略的雙重任務;福建自貿區可望重點突出對臺經貿交流;而上海自貿區約有一萬兩千家企業進駐,針對服務業在金融、稅收、貿易、政府管理等方面,都有高度優惠政策做為支持。
目前自貿區內很多實行細則其實還未上路,臺灣企業應該隨時掌握最新政策與法規的情況,選擇最有利的自貿區做為進入灘頭堡。

【臺商落地後的資源與配套促成關鍵】
在業者評估完自貿區各項優勢與機會後,進駐後的各項環節正展開考驗。從如何進行公司設立、ICP申請、出口貿易、保稅保倉、商品檢驗、內銷市場等關鍵議題,業者都需提前設想好解決方案。
以上海自貿區為例,建議臺商企業可在當地駐點後,再擴大連通到鄰近的昆山與杭州,取得在物流與人才上的資源,藉以強化進入後的價值鏈體系,提升競爭力。
像是距上海約1~1.5小時車程的昆山,目前被中國大陸規劃為兩岸產業合作的深化試驗基地,同時該區積極運營電商物流園區,因此若與上海連結,透過這樣的貿易便利化平臺,便可打造『臺灣集貨,上海保稅、通關、昆山配貨』的運營模式,改變原有貨物進口方式,達到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兩岸商品貿易的快速流通之目的。

【總結~上車學車,站在開放的浪頭把握機會】
對臺灣電子商務業者而言,自貿區的出現,機會遠多於挑戰,自貿區將在未來成為臺灣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必爭之地,如何藉此重新審視企業於中國大陸市場的佈局,善用與應對這些開放政策下的機會與挑戰,值得我們樂觀看待、審慎以對。

現行的四個自貿區合理推估只是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的先端,若此模式推展成功,未來將還有許多翻版,許多建設並可望由本來的沿海城市逐步推進至內陸城市。因此,臺灣企業在佈局中國大陸市場時,不妨以中國大陸整體經濟發展著眼方向及區域發展方針為綜合考量因素,並以自身利基點和當地市場的成長空間,尋找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開創下一個新藍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