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3

未來趨勢觀測 電子商務應用無限想像

最近大家不約而同關心未來趨勢,人人見解不一, 如Gartner觀測的趨勢為策略科技方面、MIC觀測的趨勢為電商營運方面、數位時代觀測的商務趨勢方面

Gartner預測2015 年策略科技趨勢

包含物聯網、硬體、雲端運算、網路等四大面向:

物聯網下的技術革新

1. 強調使用者體驗:未來會益發著重於如何滿足行動使用者在各種情境與環境下的需求,而非僅聚焦於裝置本身。
2. 分析技術的運用:分析技術將成為市場焦點,企業內外各種結構與非結構的資料都可以拿來分析。
3. 資訊的商業模式建立:強調將各種事物數位化以便結合資料流(data stream)與服務,就能創造出四種基本使用模式:管理、獲利、營運並擴大。

掌握硬體大趨勢

4. 智慧型機器:自動駕駛汽車原型、智慧型機器人、虛擬個人助理以及智慧型顧問皆是目前已經實現且未來將急速發展的領域,智慧型機器的時代將是 IT 史上最大的變革。
5. 3D 列印:3D 列印技術將在未來三年內達到臨界點,工業、生物醫療與消費的新型應用將持續出爐。

雲端運算的「軟」實力

6. 軟體定義的應用程式和基礎架構:為了滿足快速變遷的數位商務需求,並且迅速擴充或縮小系統的規模,運算正從靜態架構轉型至動態架構。
7. 中央協調管理:雲端和行動運算的匯流將使得可派送至任何裝置的中央協調式應用程式持續成長。

面對網路變動的能力

8. 全球網路規模 IT在企業 IT 環境當中提供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能力的全球級運算模式。
9. 風險導向的安全防護:通往數位未來的每一條道路都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這將進一步發展成直接在應用程式當中內建安全防護的全新模式。
資料來源:http://technews.tw/2014/10/15/2015-tech-trend/

掌握電子商務三大趨勢 搶攻關鍵角色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王義智表示,企業在發展電子商務之前,必須先觀察電子商務未來競爭環境的可能發展樣貌,再思考本身所需要建立的電商型態。

《趨勢一》全產業電商化

未來任何行業,都會完全或部份與電商相互連結,電商不只帶給流通業莫大的衝擊與機會,更蔓延至農業、教育、觀光、時尚、音樂、媒體、交通等領域。

《趨勢二》生態系的競爭

新世代的電商競局,將是生態系與生態系的競爭,不僅僅是購物平台的競爭,還需要從整個產業鏈或生態系的角度觀察。

《趨勢三》感性化的電商

電商產業長期以理性競爭為主,若能夠從感性面切入,多一點溫度、感性、溫柔,較能夠獲得消費者的青睞,進而創造電商產業的差異化優勢。
資料來源:MIC http://mic.iii.org.tw/aisp/pressroom/press01_pop.asp?sno=394&type1=2

數位時代:掌握七大關鍵力,抓住消費者

Identity 身分辨識

未來將轉變成用戶與生俱來的生物特徵來識別身分,像是指紋等。

Experience 個人體驗

企業唯有從客戶為中心,減少交易過程的痛點,創造難忘經驗的活動,才有機會吸引客戶的目光。

Platform 應用平台

創立一個連結各方需求的平台,競爭的重點在於平台上的應用及服務多寡,以及平台的參與者如何形成協同網絡價值。

Behavior 風格行為

對「客戶行為了解」已成為未來商務推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企業要收集、挖掘並整理消費者的面貌,提前預測消費者的未來行為。

Connected 連網裝置

各式連網裝置不只是科技硬體業者的兵家必爭之地,一般企業也必須思考如何布署應用。

Location 地理位置

人在哪裡,商機就在哪裡,業者必須能掌握人的動向,提供適地的客製化服務的商業應用。

Payment 交易工具

隨著行動終端可執行特定服務的隨身性,加上與平台的交互應用,未來各類型的電子支付將取代傳統人工操作的不便,擺脫交易行為的特定時空、地域限制,更創造出新的交易機會,將關注的焦點從貨幣轉為資訊面向。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6201

不管是由科技趨勢、營運趨勢及商務趨勢來看,我們簡單得出技術是驅動未來的關鍵,同時會受到內外在環境影響而改變趨勢,由此觀察出電子商務應用趨勢分為科技、商務、服務三個面向應用如下圖所示。



由於人類自第一波農業社會之始,至進入第二波工業社會約略經歷了四千五百年;而由第二波至第三波資訊社會始只經歷五百年,許多未來學者並且推測或接受:第三波較之第一波和第二波所經歷的時間將更短暫;理由是進化過程中的創造與發明亦影響了進化演變的軌跡與運行,我們有幸生處於前往第四波的趨勢發展,在這變異快速的時代中,所有趨勢或者發展最終目的在於以人為出發點,客戶透過不同科技隨時隨地提供意見,考驗者企業如何靈活對應,以達到客戶美好使用的經驗,唯有越貼近客戶的需求,才是獲得最大利益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